深扒一下,才明白国家为什么,不再“原谅”曾为国争光的王濛了_手机网易网

金牌到底能不能当“免死金牌”?
王濛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
她拿下的世界冠军无数,奥运金牌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可与此同时,她被国家队开除的次数,也让人咋舌。
别人眼里,她是“冰上女王”,可在体育系统里,她却是一个浑身是刺的人,一次次撞在规则的铁墙上。
天才的辉煌和天才的坠落,就在一念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2011年的青岛,是她职业生涯最“炸裂”的转折点。
那天晚上,王濛带着几名队员在外面喝酒,回到基地已经很晚。
领队王春露早就在门口等着,一开口就是严厉批评。
偏偏王濛脾气火爆,酒精又让她浑身是火,几句话没对上,场面瞬间失控。
吵着吵着,竟然动起手来。
场面一度混乱,最后的结果,是王春露受伤,几名队员被牵连,王濛更是直接被撤销队长职务,开除出国家队。
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奥运冠军也好,世界纪录保持者也罢,当着所有人的面和管理者动手,这不再是小错,而是挑战整个体育系统的底线。
那一次,她再也没人能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可就在一年前,她还在温哥华冬奥会上风光无限。
2010年,王濛在500米比赛中如黑色闪电般冲过终点,轻松卫冕。
那一刻,她没有怒吼,没有疯狂庆祝,而是滑到场边,当着全世界的镜头,给教练李琰跪下,磕了两个响头。
那个画面让无数人愣住。冠军和弟子,本该是并肩作战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
答案要追溯到2007年。
李琰空降国家队,带来的是全新的训练方式,严苛、科学、铁面无私。
而彼时的王濛,已经是“一姐”,跟着前任教练拿过无数冠军,她根本不服管。
矛盾第一次公开化,是在长春亚冬会。
王濛赢得冠军后,与所有人庆祝,却独独无视了李琰伸出的手。当着全国观众的面,直接把教练晾在场边。
那一幕,把两人推到对立面。
李琰是“铁娘子”,立马把王濛踢回省队。所有人都以为她完了,但奥运会近在眼前,国家队离不开她,王濛也离不开奥运舞台。
最终,两人达成“和解”,她重返队伍。
所以,温哥华冰场上的那一跪,不只是感恩,更是一种和解。
她在用行动告诉全世界:我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性格从来不是成名之后才改变的。
王濛出生在黑龙江七台河,那是个冬天特别冷的地方,人性子也直来直去。
小时候,她就是体工队里的“孩子王”。
谁有零食,她帮着分;谁被欺负,她第一个冲上去。讲义气,够豪爽,但从不拐弯抹角。
2002年,她第一次拿到世青赛冠军,年少轻狂,兴奋过头。
为了庆祝,直接请全队吃了一顿几万块的大餐。这在当时,是严重违反队规的行为。
结果奖杯还没捂热,人就被开除了。这是她第一次因为不守规矩,被国家队“退货”。
可天赋太好,没人舍得真放弃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一阵,她又被招了回来。但事实证明,骨子里的东西改不了。她能用这种狠劲在赛场上无敌,却也因此早早埋下隐患。
温哥华冬奥会之后,她声望达到了顶峰。人一旦爬得太高,往往看不清脚下的坑。
青岛之前,在丽江就闹过一次。
也是因为冲突,和当地人动手,差点出大事。那次被压了下去,算是警告。
可惜,她没长记性。一个月后,青岛的拳头和酒瓶子,就断送了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就在她憋着劲想东山再起的时候,一次训练事故,让她脚踝粉碎性骨折。
从此,王濛彻底和冰场告别。
不是败给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
退役后,她并没消失。北京冬奥会上,一句“我的眼睛就是尺”,霸气又犀利,让她再度出圈。
她依旧自信,依旧锋利,说话从不拐弯。
后来,她下海经商,又因合同纠纷闹上法庭,股权被冻结。似乎命运从未停止给她制造麻烦。
今年哈尔滨亚冬会火炬传递,她作为第四棒火炬手出现。
冰雪中,她依然眼神明亮,步伐坚定,仿佛告诉所有人,她从未被击倒。
她的职业生涯,给所有人上了一堂课。规则就是规则,它对谁都冰冷,不会因为你拿过多少金牌就为你拐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濛的一生,是天才的高光,也是桀骜的代价。
她用成绩证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却也用一次次冲撞告诉我们,规则面前没有例外。
金牌能让你成为英雄,却不能成为“免死金牌”。
在赛场上,你可以是王者,但在体系内,你必须是服从者。
王濛用整个职业生涯,写下了最残酷也最真实的答案:再耀眼的金牌,也压不过规则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