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 | 续写“一头毛猪的故事”

1955年,对兰溪市上华街道上华村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那年9月,毛主席在审阅《上华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动社员增养生猪》一文时,写下了九个遒劲的毛体字: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他还为这篇文章加了按语,指示“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浙江省上华合作社的经验可供各地参考”。
如今,走进兰溪城南这个昔日的“红旗村”,红红火火的生猪养殖场景已难觅踪影,但曾经的印记和荣光,却已刻在了“上华人”的心里。
这是一个怎样的“养猪故事”?又是一条怎样的“上华经验”?时隔60多年又有怎样的启示?我们来说一说。
(一)
上华村的“成名”,离不开毛猪。
建国初期,和大多数农村一样,上华村的百姓也过着“三间茅铺两间漏,一间不漏砌锅头”的穷苦日子。
1952年,对上华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年,毛主席在杭州起草《农业发展纲要》时,作为农民代表,上华村的村支书应卸根有幸参加了座谈会。会上,毛主席提出“长江以南的粮食亩产要达到400公斤”,问应卸根能不能做到,还风趣地对应卸根说:“如果实现了,我谢谢你们!”
尽管那时江浙一带的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但应卸根不假思索地应下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发展粮食生产运动在上华村铺开来。可很快,村民们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缺肥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对于粮食生产,没有肥料是万万不行的。村民们七嘴八舌,但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刚刚激发的干劲和斗志,也退了一大半。
就在这时,作为“领头雁”的应卸根,很好地发挥了“头雁作用”。他想到了一个经济实惠、一举多得的办法——养猪积肥。
说干就干,在应卸根的带领下,村民们怀揣着“多养一头猪,就是为集体增加一座小型肥料厂”的信念,创办了集体养猪场,还利用江南水乡的优势培育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养猪规模一下子上来了。最多时,毛猪的饲养量一度达到了4000多头。
养的猪多了,粮食生产缺肥的难题,自然而然也就迎刃而解。
“粪是土里虎,能增一石五。”有了充足的肥料保障,加上应卸根和村民们用心精耕细作,上华合作社种植的粮食亩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446公斤,超过了毛主席定下的“亩产400公斤”的目标要求。
(二)
上华村的“成功”,离不开干。
上华村养猪积肥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传开后,《浙江农村工作通讯》刊发了题为《上华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动社员增养生猪》的报道。后来,人民出版社在编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将这篇报道收入其中。毛主席在审阅这本书时,将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并加上了按语。
很快,全国掀起了学习“上华经验”的热潮,上华村由此成为了当时的“网红村”。一批批人到上华村参观学习,就连黑龙江等地的干部群众也不远千里赶来学习取经。
上华村的“出圈”,是干出来的。从“名不经传”到“闻名全国”,再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说到底,离不开“干”。既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带头人”,更离不开“勤劳能干”的普通群众。
比如,“为革命养猪,我是有决心的”的胡秋香。当时,胡秋香正值二十出头的年纪,但她却主动承担了25个猪栏、150余头毛猪的饲养任务。为了养猪,她不仅要起早摸黑,而且每天要挑30多担水。一段时间来,肩头上的皮磨破了结痂,结痂了又破,如此循环往复,她硬是坚持了下来。说起这份坚持,胡秋香表示,“党培养了我,就要一心一意为党做事”。
比如,“下午要生孩子,上午还在喂猪”的张爱娣。那时,张爱娣也要负责饲养100多头猪,每天早上5点就要出去采青饲料。有时为了照顾产猪仔的母猪,晚上也睡不好觉,要整夜整夜守着。张爱娣曾自豪地说,在她手里出生的小猪仔,少说也有一万多头。
比如,养猪场里的“宝贝兽医”叶汝根。为了给猪治病,在药品紧张的情况下,叶汝根常常去田间山头寻找草药,并成功研制了一些土药方。说起父亲叶汝根,儿子叶志祥回忆:“当时,我在父亲的眼里看到的不光是坚决,还有幸福。”正因为读懂了父亲的信仰和追求,后来,叶志祥也子承父业,背着兽药箱,穿行在猪圈里。
(三)
上华村的“精神”,永不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
回望那些年上华的发展历程和高光时刻,有许多地方值得总结,也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即便如今已时过境迁,上华村的“精神”仍显弥足珍贵,值得传承、转化、利用。
笔者认为,有三句话引发我们深思。
第一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发展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坚定的信心则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试想,如果没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样强大的信心,上华村在当时怎能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缺肥”这只“拦路虎”,又怎能完成毛主席定下的目标任务?有人说,信心就像一把利剑,可以劈开困难的笼罩。因为,有信心就有勇气,有勇气就有力量,有力量就可以披荆斩棘。
第二句,“头雁先飞群雁齐追”。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惰,只会“万里寒云雁阵迟”。一个地方的发展,要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必须要选好建强“头雁”队伍,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站出来挑大梁。同时,要强化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全民干事创业氛围,让群众敢想敢干敢首创,和“头雁”一道齐心协力、双向奔赴。
第三句,“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有道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上华村曾今的荣光靠干,今后的发展也靠干。“干”是夺取胜利的法宝,也是最质朴的方法论。一个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甩开膀子拼命干。只不过,干也要讲智慧和方法,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既要“懂得踩油门”,也要“学会踩刹车”。一言蔽之,要巧干,不能硬干、蛮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如今,走进上华村,虽然往日的荣光已经褪去,但村口那幅“毛主席批示照上华”的大型宣传画,依然在提醒着我们:初心不能忘,精神要相传。
我们期待,新时代的兰溪能续写更多的“一头毛猪的故事”。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方昊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徐文相
11月热门推荐(102)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在兰溪调研时强调 持之以恒优环境抓项目兴产业 以实干实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点
+
原标题:《三江口 | 续写“一头毛猪的故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