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缎”与漳州有什么关系?漳缎的确产生于漳州

核心提示
本次北京APEC会议期间,领导人女配偶身穿的“新中装”吸引了不少眼球,由于其面料工艺为“漳缎”,“漳缎”的前世今生,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各界关注。本网今日特刊发一组稿件,尽管其中观点不一,但可以帮助大家多角度了解漳绒与“漳缎”的关系,“漳缎”与漳州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
观点一》》》漳缎由漳绒改良而来
“漳缎”为何物?缘何取名为“漳”缎?不少专家指出漳缎是由漳绒改良而来。
收藏于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漳缎织机。(资料图片)
苏州丝绸博物馆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其中,学者张国华在有关论述中指出:“漳绒就是由漳州的丝织匠人以元代著名的‘丝绵里’为基础发展而成,也因故而得名,据《漳州府志》记载,天鹅绒(即漳绒),本出外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之,机制云蒸,殆夺云巧……。”学者聂开伟论述:“明末清初,漳绒的织造技术自漳州传入苏州地区,并经改进质量织造漳缎,到康熙初年而大盛。”
漳缎是由漳绒改良而来的观点,漳州不少文史专家表示认同。据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来发介绍,明万历到明末期间,漳州是中国绒织物的主产地,在明代的史料记载中,漳绒叫天鹅绒,“漳绒”的名称是到清代中晚期才正式出现,其中的“漳”字即指福建漳州。郑来发说,明末,漳绒技艺传到南京和苏州,明末清初,苏州的纺织艺人把漳绒改进为漳缎,采用漳绒的织造方法,按照云锦的花纹图案,制成缎地绒花织物。
闽南师范大学郑镛教授也指出,“漳缎”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漳绒技术传到苏州后经过改良形成漳缎,保留原名中的“漳”字。一是当时由漳州港出洋,名扬海外,因此叫漳缎。
史料记载,清代内忧外患,漳绒的生产没有得到重视,不少老艺人相继去世,漳绒技艺几近失传。太平天国期间,漳州一位老艺人迁居南京,才将漳绒织造技艺传到南京,才有了后来的漳缎。从2008年底到2012年6月,苏州漳缎的传承人王晨和她的团队寻访老艺人、收集资料,涉足漳州、福州、丹阳等地,到过北京故宫,确认了漳缎源于漳州的天鹅绒,全方位揭开了漳缎织造技艺的工艺原理。
(记者 冯思佳)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