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没公车不愿下乡”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
公车改革是为了解决公车私用、超标配置等问题,降低公务用车开支,避免公共资源浪费而出台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没公车不愿下乡”,实在是背离了这一政策的初衷。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公车取消之初,出现了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统一公车调度平台,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政府购买用车服务也没有及时跟上等问题。实际上,这些都属于车改过渡期的正常情况。我们相信,随着车改深入推进,这些问题会随着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不断发展而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这一现状,大多数干部都能理解并积极配合。但的确有一部分干部对此持消极态度,将其作为不愿下乡的借口,实属不该。
下乡是干部的职责所系、工作所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不下乡,上级的政策就无法落地,民众与政府的纽带就会脱节;上级机关干部不下基层,就会与基层实际脱轨,制定政策法规就缺乏针对性、指导性。
车改和干部下乡绝不是矛盾的。车改后,公车虽然减少了,但国家也出台了发放车补的相应配套措施,保障各地干部工作用车所需。只是有些干部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停留在出门坐公车的惯性思维上。发展和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公车使用也不例外。面对公车改革这一新形势,各地干部必须正确面对、积极适应。
没有公车,是广大干部下乡能够克服的客观条件。如果以此为借口“不愿下乡”,干部的职责意识和为民情怀就打了折扣。因为没有公车而不愿下乡,说到底,是宗旨意识不够强的表现。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客观地说,公车改革后,干部下乡的确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当前,正处于车改过渡期,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对着迫切需要下乡开展的工作,作为一名人民公仆,在公车改革这一大环境下,又怎能因“条件改变”而忘掉自身的职责呢?
当然,各地也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出台相应举措,不断解决公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据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此制定了《银川市违反公务用车改革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对12项违反规定的具体情形进行责任追究。其中就包括拿着车补坐公车,以没有公务用车、节省交通费用或交通补贴不足等理由影响或延误日常工作这两项内容。(王鹏志)